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2023年3月17日,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为:祝融号巡视雷达揭秘火星乌托邦平原浅表分层结构;FAST精细刻画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全新原理实现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揭示新冠病毒突变特征与免疫逃逸机制;实现高效率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和组件;新原理开关器件为高性能海量存储提供新方案;实现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温和压力条件下实现乙二醇合成;发现飞秒激光诱导复杂体系微纳结构新机制;实验证实超导态“分段费米面”
上海市未来产业先进核能专家委员会成立
3月17日,从上海市经信委获悉,上海市未来产业先进核能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3月16日下午在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举行,这是本市未来产业16个细分领域首个专委会。来自未来产业先进核能领域21家单位的推荐专家应邀出席成立大会,国家电投核能产业创新中心副主任王勇当选专委会主任委员。
我国公布首批19个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
中国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4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公布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确定第一批郑州、银川等19个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
全球变暖将导致超强热浪发生得更频繁
2021年6月底至7月初,一次前所未有的超强热浪席卷了北美西部,多个城市的气温异常超过6月气候均值约20℃,创下了有史以来高温事件的新纪录,其中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的日最高温度达到46.7℃,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莱顿市的最高温度高达49.6℃。这样罕见的极端事件导致超过1000人死亡,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及社会生产。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持续升高,未来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将会增加。在此背景下,类似2021年夏季北美西部的超强热浪将如何变化是一项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
生成式AI投融资热潮席卷全球
最近,由微软投资的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开发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引发广泛关注,它能够利用大型语言模型技术,快速生成精雕细琢的文本,如散文或诗歌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包括谷歌、元宇宙、亚马逊公司等在内的科技巨头纷纷开始推出或开发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并投资相关初创企业,针对生成式AI的投资浪潮也逐渐席卷全球。不过,有专家指出,尽管生成式AI发展势头迅猛,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世界最高海拔风电场,发电量突破1亿度!
截至3月15日,世界最高海拔风电场——三峡西藏措美哲古风电场累计发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8.32万吨,节约标准煤3.05万吨。三峡西藏措美哲古风电场一期项目于2021年底全面投产发电,总装机22兆瓦,与可研设计中发电量数据测算结果相比,提前2个多月实现“亿度电目标”,成为藏中电网重要的电源点,为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清洁能源保障。
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
3月1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选。
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特高压工程开建
16日,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的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据介绍,陇东至山东直流工程动态投资202亿元,工程送端起于甘肃庆阳市的庆阳换流站,途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五省,落点山东泰安市的东平换流站,线路全长926公里,额定电压±800千伏,输送容量800万千瓦。
报告:2022年国人每晚平均睡眠7.40小时
17日,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在北京发布《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报告》基于2022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库,研究分析了2022年民众的睡眠状况。《报告》显示,2022年,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40小时,近半数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47.55%),16.79%的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7小时。大部分受访者的睡眠质量自评为“尚好”或“非常好”(占比为89.60%),有10.40%的受访者的睡眠质量自评为“不好”或“非常差”。
地球之水并非来自熔化陨石
水占地球表面积的71%,但没有人知道如此大量的水是如何或何时到达并存在于地球的。15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让科学家们离回答这个问题又近了一步。研究人员发现,地球上的水并非来自熔化的陨石。
海洋塑料污染飙升至“前所未有”水平
新西兰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刊发论文称,他们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自2005年以来,全球海洋中的塑料污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目前约有170万亿块塑料在海洋中漂浮,总重量估计为230万吨。如果不加控制,未来几十年塑料进入海洋的速度可能会加快几倍。
野生鸟类可能至少两次将禽流感病毒传给海豹
一项最新发布的研究显示,此前主要通过鸟类传播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正在威胁海洋哺乳动物。在美国去年夏天的一起疫情中,野生鸟类可能至少两次将禽流感病毒传给了海豹。不过科学家表示,海豹间的疫情暂时不会威胁人类,但持续监测是必要的。
纳米结构扭曲程度首次实现控制
美国密歇根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显示,由纳米颗粒自组装而成的微米大小的“蝴蝶结领结”,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扭曲形状,并能被精确控制。这一进展为轻松生产与扭曲光相互作用的材料开辟了道路,为机器视觉和药物生产提供了新的工具。相关论文15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首位女性艾滋病“治愈者”研究细节公布
在去年2月的第29届逆转录病毒和机会性感染年会上,美国科学家公布了首位女性艾滋病“治愈者”案例。16日出版的《细胞》杂志分享了这位“纽约病人”的全部治疗细节,科学家认为从脐带血中移植干细胞以治愈艾滋病的新方法,已取得长期良好的结果。
新型“人造树叶”能源转化率创新纪录
欧盟“A-LEAF”项目团队在最新一期《能源与环境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研制出了一款“人造树叶”系统,能模仿自然界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可持续燃料,创下10%的太阳能—燃料转化效率新纪录。这是首款太阳能—燃料转化率比天然树叶高一个数量级的“人造树叶”,为实现能源转型提供了可持续解决方案。
雄性小鼠干细胞转化功能性卵细胞 可产生后代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的一篇干细胞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将雄性(XY)小鼠干细胞转化为雌性(XX)细胞并产生功能性卵细胞的方法,这些卵细胞在受精后得到的胚胎中约有1%能产生健康的后代。这项研究带来的启发或能推动生育力研究。
四川这一地拟“增”两所大学
日前,从德阳市教育局官微获悉,德阳辖区内两所高校更名“大学”已纳入《四川省高等教育设置“十四五”规划》。其中,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拟更名为“中国民航飞行大学”(暂定规划校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拟更名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暂定规划校名)。这两所纳入“更名”的高校,一个是在民航业颇有影响力,享誉国内的专业本科院校,另一个是见证了德阳产业发展,有着鲜明的重装特色的职业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3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银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中国银行总行大厦举行。签约仪式前,双方进行了座谈交流。刘金首先致辞欢迎,提出中国银行作为国有大行之一,担当社会责任,积极支持学校设备更新改造贷款、学科建设、校园建设等领域发展。未来,将充分发挥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以此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拓宽思路、创新模式,推动双方在新校区建设、促进学生就业以及乡村教育发展等领域结出更多合作硕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今日_全国热点资讯网(头条才是今日你关心的) » 学术头条:2022年国人每晚平均睡眠7.40小时,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