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电影网专稿 今年暑期档,一大批商业片在观众们的自发吆喝下,票房一路水涨船高,他们在各大平台上为电影热情宣传,其战斗力之强,之持久,令行业震惊,这些观众自称为电影的“精神股东”。
但当文艺片上映后,“精神股东”们却不见了。影片表现票房低迷,排片垫底,观众们也是兴致怏怏。
一边是商业片“精神股东”为热爱买单,另一边是文艺片“精神股东”缺席。相比商业片的一呼百应,文艺片为何迟迟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股东”?
1
拒绝“错位”的宣发
文艺片的宣发,需要符合电影的主题,才会获得观众的认可;宣传的错位,造成观众心里的落差,往往会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像是阿彼察邦导演的《记忆》,宣传说来影院如果你看不懂那就看不懂;如果你想睡觉,那么久在影院里睡个安稳觉。不必强迫自己看懂,过程的感受更为重要。这样的营销,没有脱离电影,也没有背离电影的主题;不仅表达了创作者的初衷,也符合了观众的期待
但是文艺片的拍摄也面临越来越高的成本,制作方也会考虑到票房的产出,因此在电影的宣发上就按照传统的商业电影的思路进行,最终造成了宣传的错位。
像《燃冬》和《地球最后的夜晚》,定档在情人节和跨年夜,在宣发中也着重强调了爱情和浪漫的特质,让观众们觉得会是一部适合很情侣们一起观看爱情片,但它们其实都是披着商业类型片的文艺片,这就是一种宣发的错位。
文艺片按照商业片的宣发的路径来进行宣传的,最终取得的效果是不达预期的。因为文艺片没有商业片般明确的“爽点”,但当按照商业片的特质去宣发,观众到电影院发现与预期不符时,难免会让观众引起的不适。
2
找对文艺片的“破局”之路
中国文艺片的受众大概在300万左右,无论是在北京电影节还是上海电影节,许多优秀的文艺电影,只要一开票,“影迷候鸟”就会跨越城市,去追这部影片。但是当影片真正上映,票房却都不如人意。那么文艺片应当如何突破现在的困境呢?
首先是宣发上,要做好一个桥梁和翻译的工作。作为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宣发需要降低观众的一个观影门槛,以及做好对文艺片的面向普通观众的一个翻译工作。文艺片的宣发之路,不能一味的参照商业片的模式,更多的应该根据影片本身的特质进行宣发,这样才能真正的吸引观众。
其次在发行方式上,商业片与文艺片的排片存在巨大的差异,商业大片在一上映就会抢占大量的排片,而文艺片上映,影院考虑到上座率,并不会给到太多的排片,但是一部优秀的文艺片经过不断的发酵,才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当观众们想去看的时候,已经没有合适的排片了。
所以传统的全院线统一发行方式,已经不适应广大观众日益个性化的观影需求和多样化的创作格局,我们必须在分众化分线型的,差异化发行放映方式上实现突破,尤其是文艺片需要长线放映的形式。
但是在我们电影市场存在一个问题是并没有足够的市场空间留给文艺片进行长线放映。我们有着一个全球最大规模的放映市场,但是放映空间比较狭窄和放映内容也比较同质化。
现在如果可以给一些小众的文艺片,包括中小成本的影片放映空间,影院能够让文艺片可以长线放映,那么就会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去观看文艺片。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我们的电影行业已经出现了不少的优秀文艺片的创作者,也有了很大一部分成熟的文艺片的观众群体。然而文艺片现在还需要做好更多在宣发以及发行上的革新,让创作者和观众能够在观影中找到彼此。
[1905电影网]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今日_全国热点资讯网(头条才是今日你关心的) » 今日影评 | 文艺片的“精神股东”们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