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万青松、杨雯晶】
5月18日至19日中国迎来今年首场“主场外交”——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召开。这也是疫情缓解后我国有序恢复对外交往背景下举办的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
建交30多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合作成果丰硕,合作机制日趋完备,发展势头强劲。中国-中亚元首峰会是巩固这些良好势头、推动中国-中亚合作再上新台阶的新契机,自然也就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点。
中亚地缘位置特殊,本就吸引世界大国聚焦。乌克兰危机背景下,主要大国在中亚博弈的激烈程度明显上升,美国及其盟友进一步强化对中亚渗透,试图对冲中俄两国的影响力。与此同时,苏联解体三十多年来,中亚国家当下又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旧转型未完成,新发展困境已至,未来究竟将走向何处,既是其自身必须探索的问题,也是周边国家、国际社会值得关注的动向。
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图自新华社
国家转型与身份认同难以调和
当前,中亚国家在推进国家“再转型”和寻求“中等强国”身份定位之间陷入两难。一方面,虽然中亚国家宣布独立已经31年,但事实上并没有找到能有效保障本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俄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曾撰文指出,包括中亚在内的前苏联国家在危机面前所展现的能力和效率差强人意,离高质量发展尚有距离。
另一方面,世界变局加速演变,30年前更具吸引力的“西方模式”陷入深重危机,而当下中亚国家发展又来到一个新拐点,摆在它们面前的首要任务依然是能否保持政治经济发展的独立自主性(万青松:托卡耶夫的政治改革是走西式路线,还是顺应区域“新潮流”?)。
2022年7月21日,第四届中亚国家元首磋商会议在吉尔吉斯斯坦举行,土库曼斯坦总统谢尔达尔·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从左至右)共同出席会议。
与此同时,中亚国家也正处在国家精英代际更替的关键时期,而且这一进程远未结束,再加上复杂多变的国际与地区形势,使得中亚国家更加内外交困。在未能找到有效应对办法之前,大多数中亚国家执政精英只能借助“手动治理”来维系国家和政权的生存,主要通过修改宪法、提前总统大选、提出新的发展战略(例如“新哈萨克斯坦战略”“新乌兹别克斯坦战略”)等方式缓解内部政治矛盾。比如,2020年10月吉尔吉斯举行议会选举发生大规模骚乱后,宣布提前进行总统大选;2022年1月哈萨克斯坦发生街头暴乱后,哈国宣布修宪并于11月提前总统大选;同年3月,土库曼斯坦提前总统选举,并完成部分权力交接;同年7月,乌兹别克斯坦修宪引发暴乱,导致修宪公投被延迟到今年5月才正式举行,随后宣布提前大选。可见,中亚国家采取的化解危机的方式相似,且都面临着极高的政治风险。
此外,在美西方势力的介入下,中亚国家的部落、宗教精英之间的矛盾也被激化,2022年1月哈萨克斯坦骚乱,其背后就有西方势力挑唆极端伊斯兰教徒的身影,同年7月乌兹别克斯坦卡拉卡尔帕克斯骚乱中也有美国的挑唆,进而导致中亚国家“颜色革命”风险持续增大。
与国家“再转型”密切相关的是中亚各国身份定位问题,也困扰着各国的执政精英。内部危机下的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已经陷入“中等强国困境”:如果选择与诸大国深度合作,可能会获得向“中等强国”过渡所需的物质支持,但必然会导致其自身部分独立自主性的丧失;而若选择依靠自身基础发展成为中等强国,机会更是渺茫。面对这一困境,中亚执政精英显然没有明确的脱困方案,如今大国博弈的“阵营化”,则进一步恶化了中亚国家发展的外部空间,使得执政精英的焦虑有增无减。
2022年11月20日,哈萨克斯坦进行了一场提前18个月举行的总统选举。当时69岁的总统托卡耶夫获得81.31%的选票,续上七年任期。图自新华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今日_全国热点资讯网(头条才是今日你关心的) » 三重困境下的中亚向何处去,迈向“全球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