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俄语版话剧《我不是潘金莲》的剧照。 俄罗斯国立民族剧院供图
舞台上,是中国传统戏曲的行头、妆造和动作,配以俄式幽默的桥段与一张张俄罗斯演员的面孔;舞台下,是座无虚席的观众和热情的掌声。10月12日,由青年导演丁一滕执导的俄语版话剧《我不是潘金莲》在俄罗斯国立民族剧院开启第二轮演出。
在对剧本本土化的同时,《我不是潘金莲》还引入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同首演一样,次轮演出门票早早售罄,现场观众反应热烈。
演出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丁一滕导演告诉记者,原著作者刘震云在观看完首场演出后,对俄罗斯版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丁一滕说:“刘老师把好分为三种:好、非常好和出乎意料的好,他觉得这个是出乎意料的好。”
作为首次在俄罗斯执导全俄班阵容的青年导演,丁一滕自己也没有想到演出效果会“出乎意料的好”。他表示,“观众跟着演员一起哭一起笑,好像没有任何语言或者文化上的障碍,其实我对这个结果还是挺出乎意料的”。
不少看完演出的观众表示,希望还能再看一遍,“真是令人震撼的戏剧。我已经在期待新的演出了,我要把我的朋友们也带来”。熟悉演出市场情况的丁一滕告诉记者,这次在俄演出,几乎都是俄罗斯当地观众,没有凭赠票前来。在二轮演出尚未开始时,就已有观众在剧院的社交媒体平台上询问接下来的演出安排了。
俄罗斯本土化与中国传统元素联手
为了更好适应俄罗斯的演出环境,此次演出没有简单照搬国内的演出版本,而是对原剧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剧本内容上做了大量本地化处理,加入了不少俄式幽默的桥段。在丁一滕看来,幽默是一种共同的语言,“通过幽默,通过这样的一个话剧,让我们之间的距离被拉近”。
俄版《我不是潘金莲》在剧中加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让当代话剧与传统戏曲相碰撞,提到了孔子、化用了太极功夫、使用了大量戏曲的表演,为此,参演的演员们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京剧训练。丁一滕表示,在前期的京剧训练中,像山膀、云手、顺风旗这些基本的戏曲程式动作,每个演员都要学习,每天都在练习。“最后他们都掌握了这些戏曲技巧,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剧中饰演女主角的演员莫洛佐娃表示,从第一天就开始的训练,“让每个人都多少有些震惊”,“但也正是有了这些付出,才能在排演过程中对剧本有整体的感知”。记者了解到,即使在正式开演前的候场准备阶段,演员们还是在一丝不苟地复习着这些中国戏曲的动作。
俄罗斯演员认真刻苦的程度超过了丁一滕的想象,按照他最初的预计,“能够照葫芦画瓢地来两下就行了”,“但是没想到他们身体的协调性和生命力都很强,所以他们掌握戏曲也非常迅速”,“为了能达到我们训练的目的,有的演员一边练一边哭,但还是坚持着完成动作,这个是挺感人的”,丁一滕说。
在丁一滕看来,《我不是潘金莲》这样的演出必然会促进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对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也有很多好处。经过数月的排演与打磨,现在这些演员与丁一滕都成了生活中的朋友。一位演员在演出结束后对他说,“我觉得我们现在是一家人了”。
俄罗斯作为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祖国,在娱乐和审美更趋多元化的今天,依然保持着浓厚的戏剧氛围,既有数量庞大且素养极高的从业者,又有大批具备专业眼光的观众。这让一直追求融合,致力于打造“戏剧新程式”的丁一滕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他希望未来能效仿前辈大师,在俄罗斯剧院也建立一个戏剧实验室,把这种中西结合的表演方法,当作一个科研课题进行研究。(驻莫斯科记者 高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今日_全国热点资讯网(头条才是今日你关心的) » 当中国传统戏曲行头碰上俄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