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汽车网3月25日讯 近日,在英伟达2024年开发者大会上,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宣布,英伟达就使用下一代智能车用芯片DRIVE Thor与三家中国汽车制造商达成合作。这三家公司分别是比亚迪、广汽埃安旗下品牌昊铂及小鹏汽车。
“明年,DRIVE Thor将进入比亚迪(汽车)。”英伟达汽车业务副总裁夏皮罗透露,比亚迪还计划利用英伟达的技术简化工厂和供应链,并开发虚拟展示厅。而昊铂与小鹏也将采用DRIVE Thor来发展自动辅助驾驶业务,并运用在下一代车型上。其中,昊铂与英伟达将在高效能运算、自动驾驶技术和深度学习领域展开合作,生产下一代L4级自动驾驶汽车,并计划于2025年量产。
除了以上几家车企外,包括理想、文远知行等几家中国企业也已明确表示将采用DRIVE Thor生产下一代产品。
一颗芯片解决所有
早在2015年,英伟达就进入了车载计算平台领域,推出了初代自动驾驶计算平台DRIVE PX和Tegra系列车载芯片,之后又陆续发布Xavier芯片、Orin芯片问世。
2022年,在汽车业务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英伟达又正式发布了新一代自动驾驶计算芯片DRIVE Thor。DRIVE Thor是Drive Orin芯片的升级版,能够将汽车的智能功能,如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停车、驾驶员和乘员监控、数字仪表盘、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和后座娱乐统一到一个架构中,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整体系统成本。计划将在2025年量产上车。
从技术层面来讲,DRIVE Thor是第一个采用推理转换器引擎的自动驾驶汽车平台,该引擎是英伟达GPU中张量核心的一个新组件。通过推理转换器引擎,DRIVE Thor可以将Transformer深度神经网络的推理性能提高9倍,单颗算力达到2000 TOPS,算力是华为MDC810的5倍,特斯拉FSD芯片算力的14倍。这个算力之下, Thor 已经可以实现车内计算单元的统一,通过一块 Thor 就能搞定全车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比亚迪、理想等车企都抢着和英伟达合作,因为一旦用了英伟达车载芯片Thor,算力将大大超过现有国产相关芯片,以比亚迪的全栈自研能力搭配Thor,智驾能力或形成质的飞跃。
仍面临各种限制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英伟达在AI领域的布局。
正如黄仁勋在今年开发者大会所说,“The future is generative”(未来是生成的)一样,国内外主机厂也开始对AI能力越来越重视,认为只有掌握AI的关键能力,才能把握客户的需求变化,持续演进未来的自动驾驶功能,进而持续迭代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DRIVE Thor就集成了一辆智能汽车上所需的一切AI功能的计算需求,包括高阶自动驾驶、车载操作系统、智能座舱、自主泊车等等。2000TOPS算力资源,主机厂可以在各种不同AI任务间随意分配,还可以构建自己的软件模式,英伟达也提供相关开发工具,这也让其他芯片企业失去了直接替代的机会,一颗芯片解决所有。
不过有一个问题是,英伟达高调官宣比亚迪将采用英伟达下一代智能汽车芯片Thor后,在网络上引发了舆论争议。不少网友表示,如果用英伟达,就不考虑比亚迪了。
而这其实也是2018年年初,美国通过行政手段阻挠中国科技企业在北美发展后,所遗留下来的问题。直到今日,这个问题也依旧存在。目前,英伟达虽有意在华扩张,但也面临着美国商务部更严格的出口管制。
去年10月,美国就曾禁止英伟达等公司高端AI芯片销售给中国,一个月后,美国政府又再次提高出口AI芯片的门槛。但2023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至1206亿元,站在英伟达的角度,自然是不愿意失去中国这个增长潜力巨大的市场。
于是,英伟达当时迅速设计了新的产品,生产出一批性能较弱、符合美国的监管要求、专供中国市场的芯片。不过面对这批“阉割版”的芯片,中国企业却提不起兴趣。
此次,英伟达与比亚迪等车企达成合作,虽然直接表明了会采用DRIVE Thor来发展自动辅助驾驶业务,但摆在英伟达面前的难题依旧是要如何处理好美国的出口限制问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今日_全国热点资讯网(头条才是今日你关心的) » 英伟达“交芯”中国车企,这次还会是“阉割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