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跋语(草书) 2023年 陈海良
一部文字史就是一部书法史。中华民族的文字史和审美观念相伴而生、互相融合。蕴涵着形声、会意的中华文字经过书法家的二度创作,散发出骨体雄强之美,蕴涵着探灵索妙之趣。陈海良是当代中青年书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他生于吴门,书法灵秀善用,经过科班的锤炼和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其书作诸体皆精,在草书方面独具心得。
近日,“八法尚工——陈海良书法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陈海良近十年来创作的书法作品90余件,五体兼备而丰姿各具、形制多样且意态纷披。其中,以草书作品最富张扬之力,率真磊落又不失涩劲深透、诡谲多变而又深沉宏逸。第一单元“屯云”,主要展示不同艺术风格和装帧形制的作品;第二单元“疾雨”,作品多为书法家日常书写的具有探索性的书札、手卷等;第三单元“通泉”,为楹联类作品;第四单元“奔驷”,以大尺幅草书作品为主。四个单元作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陈海良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纯粹的学术追求,观众可以从中领略其“从云到雨,由泉至江,以点滴之微末,终汇之江海”的求索之路与艺术情怀。
此次展览主题为“八法尚工”,是陈海良积学多年所形成的创作理念,是其对草书史的深刻观照。西晋杨泉《草书赋》说:“惟六书之为体,美草法之最奇。”草书素来以尚意求奇成为历代书家英杰所乐于驰骋笔墨、挥洒才情之事,然而“意多于法”则往往失之荒率、流于狂怪。所谓“八法尚工”并非囿于法,而是陈海良“察使转之圭臬,辨八法之承用”后,所领悟到草书的“神”与“狂”是构筑于法度与理性之上的浪漫与自由。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看来,陈海良所追求的,既是古人“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超验”世界,又是在当下传统文化转型与复兴的关键时期,以守望传统根脉的方式,自觉、坚定地思考和摸索着书法艺术的未来之路。
可以说,展览中所呈现的独具面貌的个性书风,既体现出陈海良“八法尚工”的综合修养与追求,又充分展示出其草书固本寻根的内在理路,正如元代郑杓所讲“草本隶,隶本篆,篆出于籀,籀始于古文,皆体于自然,效法天地。”清代刘熙载说道:“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陈海良所追求的正是通会各体而将草书达于“众妙神移”之境。不仅如此,“画法入书”的长期探索,使其草书语言诡谲多变而又深沉宏逸,用书画互融的形式意趣建构出草书的“画意”与“画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书法展的展陈布置也颇具创意和巧思,涵盖了立轴、手卷、扇面、斗方、楹联等不同形制、尺幅悬殊的近百幅作品。所有作品根据不同的展示环境设计陈列方案,巨幅立轴雄放率真且气势撼人,小幅横卷清逸典雅而细致入微,为观众提供了多维度的欣赏视角与审美感受,演绎出东方文化魅力的多样图景。陈海良尤其关注书法作品的展陈形式与观看方式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书法从书斋走向展厅,再进入当代家庭空间,都应充分调动书家创作、创新的积极性,只有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艺术自觉来深挖传统文化资源,才能将书法呈现出中国特有的艺术风貌与感染力。
“陈海良笔下的线条与造型,体现着虚与实的相生相克,情与理的巧妙糅合,倾诉着不可言状的心灵姿态和情感宣泄。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随性而动的决断与率真,有时好似昆山之石磊落嵯峨,涩劲深透;有时又好像碧海之波吐纳雄放,深沉宏逸,看来这是一颗躁动着的、骋望着未来的心。”吴为山表示,当代书法的展示空间与欣赏形式,从古人书斋式的自适自足,被开放且富有交集的社会公共空间所替代。陈海良作为当代书法家中的思考者、寻路者,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文化风潮中坚定地探寻着书法艺术的未来之路,他守望着传统的根脉,重持着书法本体的自觉,在实践与理论双重变奏中不断前进着、探索着,前往那前人从未踏足过的艺术领域……
延伸阅读:
- 纵横·仟墨赵社英书法艺术展暨恒青文博馆开馆活动成功举办
- 阿迪达斯发布中国定制·俱乐部书法系列 ——笔走游龙,借书法之韵为主队新年加霸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今日_全国热点资讯网(头条才是今日你关心的) » 书画 | 陈海良:寄妙理于豪放 出新意于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