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影视改编要将观众熟悉的、认可的、可辨识的科学元素融入创作,向观众提供一条可以进入作品的路径。“科影融合”正是铺就这条道路的必备条件。
一段时间以来,电影《流浪地球》系列、《独行月球》和电视剧《三体》等一批改编类科幻作品纷纷亮相,反映出我国科幻文艺良好的发展态势。观众惊喜地发现,不仅壮观的大科学装置、宏大的宇宙场面得到生动描绘,原著中奇妙的想象、抽象的科学概念也得到具象呈现,震撼人心又真实可信。
改编是基于原著的创造性转化。许多优秀文艺作品在改编后以新的形式赢得认可,其中,影视改编尤为突出。一些已经畅销多年的佳作,或是以前并不出名的作品,经过影视改编成为“爆款”。梳理影视改编成功经验,两个要点值得关注:一是充分理解尊重原著,在思想内涵、故事架构和人物形象上汲取原著精华,不“魔改”不“乱改”;二是充分发挥视听艺术特色,善用画面讲故事,补充原著留白之处,开掘新的表达空间。
科幻影视改编也遵循这一规律。在对原著的创造性转化中,现实中的“科学”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同于其他文艺类型,科幻融合了瑰丽的想象与严谨的科学知识,那些广为人知的作品都注重把握二者的平衡。让改编后的科幻场景既充满未来感,又兼具真实可信的细节、接近观众认知,是科幻影视改编的一大难点。引入前沿科学内容,帮助充实画面、塑造人物、推动情节,是一条可行路径。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进行科幻影视改编时,可能距原著发表已经多年,加上科学的飞速发展和观众知识素养的提高,原著的科学内核需要“迭代升级”。所以,有必要引入科技专业人员作为顾问,协助完成科学内容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文学、动漫等原著对场景的表现可以一笔带过,不必面面俱到,但改编为影视作品,一个简单的场景也需要给足观众科学细节,否则就会让人感觉不真实。
科幻基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科技想象人类未来。科幻影视改编要将观众熟悉的、认可的、可辨识的科学元素融入创作,向观众提供一条可以进入作品的路径。“科影融合”正是铺就这条道路的必备条件。未来世界是什么样子?真实的科学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地想象、推导,为科幻影视创作提供“巨人的肩膀”。简言之,科影融合就是将科学理念、前沿知识和科技成果应用在科幻影视作品中,使科幻想象拥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和科技支撑,增强艺术魅力。
目前,中国科幻影视改编已在科影融合上有了不少探索。一是内容赋能,各领域科学家受邀担任科学顾问,参与到创作中来,审慎提出专业意见,使作品的科学设定更扎实、故事更真实。细心的观众可能已经发现,在电影《独行月球》《流浪地球2》片尾创作名单里,出现了科学顾问和科学支持机构。小到发射倒计时口令、火箭尾部喷口方向,大到月球土壤颜色、星际空间场景的准确性,以及故事人物的职业特点、科研经历、说话方式、行为逻辑等,科学顾问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为科幻改编架起了坚实可靠的“骨骼”,帮助作品构建起“虚拟的真实世界”。比如《独行月球》主人公“飞行器动力工程师”的身份设定,就采纳了火箭工程师团队提出的意见,这个真实存在的岗位在促进喜剧效果的同时,保证了主人公修火箭剧情的合理性。二是技术赋能,推动转化科研领域最新成果,帮助影视行业应用新技术进行创作,助力我国影视工业体系建设。与内容赋能相比,这方面的工作观众虽然看不见,但就像海面下的冰山,保障了科幻影视的技术升级。比如推动高校科研团队与影视创作团队合作,让稳定的国产新技术应用在《流浪地球2》创作中,提高了制作效率。
说到底,科幻创作、科幻改编都需要科学作为基础。随着我国科技快速发展,公民科学素养不断提高,科幻文艺的需求日益增加。期待我们的科幻作品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实现新的突破。
作者:王姝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副主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今日_全国热点资讯网(头条才是今日你关心的) » 为科幻文艺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