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网讯 10月5日,“2023 北京国际设计周·塑三文化创意园·青年创意短片交流展”开幕。本次活动由北京塑三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主办,后浪电影承办。
资深媒体人、主持人郑照君分别介绍本次以“方寸天地,无限视野,从短片看见的无限可能”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中,五位在行业中拥有不同视角和身份的重磅嘉宾:梅峰、雎安奇、丁建国、李梦、梁颖。
在聊到对短片的认知时,李梦说,作为演员,短片是跟新导演建立起长期联系和沟通的桥梁,也会开启长片的可能性。
丁建国认为,当一个年轻导演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形成自己的美学,然后选择到自己适用的电影方法,再有自己关注的人群,一个作者就出现了,所以这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训练。
另外,从短片里就能看出来一个青年导演是否对生活有洞察力。如果是没有洞察、只处于浮于表面的自嗨状态的电影,就没必要拍出来。比如,毕赣导演的短片《金刚经》只花了1900元就拍出来,并在全国参加了很多影展,并给人留下了美学上非常成熟的印象。
梁颖补充自己对短片的认识:短片是一个更自由的形式。可能我们从这个院线上映的基本片长,或者是电影节的一些报名来说,大家会觉得 60 分钟以内或者 65 分钟以内算为短片,但是从真正的创作来说,短片可能时长会在2 分钟、 5 分钟、 15 分钟以内、半个小时或者是 60 分钟以内,它的形式也是很不一样的。
因此,从当下的语境来说,拍短片无论从题材、形势还是盈利,都可以采取更自由的一些形式,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
她还分享道:作为制片人,其实短片是比剧本要更早的抵达自己这里的。在自己即将阅读一个剧本的时候,自己可能先会去看这个作者或者是导演拍过的短片,通过短片的视听水准或者是美学风格作出初步判断。
雎安奇分享自己的短片创作经历,在他看来,短片就是在一段相对较短且资金有限的时间里面,再去做一个新的创造。对于创作者来说,电影除了剧本之外,视听语言的训练也很重要。
梅峰作为电影学院的老师给出自己平时对于学生的建议:在短片的创作过程当中,大家可以肆意的来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风格。比如电影学院有不同的院系和专业,寻找不同的同学共同完成一部短片其实很简单。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李梦分享自己成为专业演员后对于短片新的认识:在参与更多的制作项目以后再去拍短片,感觉会有一种回归初心的状态。想跟新导演合作是想要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因为他们可能也有更年轻或者更当下的一个视角提供给自己。
她还分享,这次在威尼斯电影节看了今年全球入围的 14 部短片,会觉得短片是一个导演他能走到什么样的舞台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媒介。从短片开始,就能看出来一个导演在往什么样的赛道上走,以及这位导演的风格。
雎安奇导演认为,通过拍短片能够训练自己对表演的把握,很多年轻导演,本子写那么好,拍出来就根本就不行,完成度的欠缺就是对表演的精准度把握不够。
梅峰老师分享在校期间对电影学院同学们的观察:很多年轻导演拍短片会不太知道拍什么。
短片其实是观察生活、通过剧本把生活变成一个有质感的故事的渠道。不管是感情维度、社会问题维度还是伦理家庭维度的定位,这条路才可能会走得比较远;另外,在今天的各大电影节的平台里面,其实短片还是有空间的。
最后,梁颖从制片人角度谈到短片的商业价值性,她说,短片现在有不同的形式,比如所谓的短视频、超短片,然后或者是所谓的fashion movie(时尚短片),它会区别于一些广告和一些纯商业的东西。
国内现在有一些厂牌或自媒体或品牌,也会做一些短片计划和新导演计划,有较稳定的资金来源支持这些作者去拍电影,他们因为是跟品牌合作的,所以品牌他们会有要求,有的可能是要植入、要看到产品的,它的目的性相对而言就会较强一些。
她认为,如果单单去讲商业性,如果说目的性很强,拍短片就是为了吸引更多投资人,或者是向这个行业展示自己,那拍短片就会更像未来进入商业化场域的一个工具。但短片本身自己去商业化,如果说从导演或者作者端自己去努力,还是挺难的。
像欧洲少数几个国家,短片在院线或公立、民营有一些短片基金的支持,或者说多少奖金才能完成发行和盈利,否则需要在制片阶段就先要回本和盈利,侧重点更多是为了支持创作者和艺术,总的来说,还是需要整个行业和系统去支撑。
除了圆桌论坛,开幕放映活动也顺利举办。其中,雎安奇映前谈由张新伟(凹凸镜 DOC 联合创始人,纪录片导演)主持。
雎安奇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及对短片的一些介绍,随后顺利放映了他的四部短片,分别为《楼》预告片、《失恋隧道》、《艺术是什么》、《阿尔莫多瓦的演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今日_全国热点资讯网(头条才是今日你关心的) » 从短片看见的无限可能,青年创意短片交流展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