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声,笑语,切磋,分享,交心,共鸣……无需绚丽灯光宣布开场,只要歌者相聚,就能奉上原生民歌“现场演唱会”;不唯台上空间,路途中、候场区、会议室甚至住处、餐厅,都是原生民歌百花奇放的舞台。当全国79个传统音乐类非遗代表性项目、近400位非遗传承人齐聚汇聚风景绝好的赣鄱大地的那一刻,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已然传出阵阵嘹亮和声;当江西上饶、鹰潭、赣州三城轮番迎来原生民歌近20场展演巡演,群众好评如潮涌动,热情持续高涨。
作为中国原生民歌节举办以来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于11月16日至20日举办的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不愧为民歌盛典、思想盛会、文化盛宴,展现了传统音乐类非遗蓬勃发展、传承创新的美好图景,吸引了线上线下2000余万人关注。
原生民歌,不同语言,万千曲调,都是人民生活与情感的集萃;时代华章,不同表达,万千气象,都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进不息的铿锵之音。
充分展示原生民歌多姿风采
传承人刚一亮嗓,略有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专注聆听,一曲还未唱罢,雷动掌声便已加入伴奏,琴声铮铮、鼓乐交叠,激荡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澎湃与豪情…如此跌宕起伏的共情源于原生民歌深挚的感染力。
不见其器、但闻其声的普米族口弦以三根小小的竹签传递出悲喜婉转的内在情感,竹制乐器“奇科”和“布姑”流淌出汩汩山泉般沁人心脾的妙音,一组马头琴表演将人们带入苍茫草原的旷达奔放之境…如此风格迥异、设计精巧的器乐演奏,源于传统音乐类非遗蕴含的丰厚文化基因。
或分享丰收喜悦,或刻画劳作情景,或表达浪漫情意,或抒发家国情怀……参演节目中既有《阳关三叠》等经典曲目,《美丽的格桑花》等民族山歌以及《黄河船工号子》等传统劳动歌曲,还有《香茶致富千万家》等与美好生活同频共振的新曲,引来现场观众跟唱。
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现场,来赣展演的全国79个优秀节目,不仅囊括田歌、山歌、小调等63个民歌节目,还包含了吹奏乐、丝竹乐、鼓吹乐等16个器乐类节目。这也是原生民歌节首次加入器乐类节目,丰富了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增强了观赏性和吸引力。
作为此次活动年龄最长者,80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齐·宝力高特意遴选了8位青年传承人与自己同台。“这些孩子说起来都是‘隔代’传承了,希望大家能从他们身上看到马头琴的生命力,领略我们民族音乐的无限活力。”
距离上台还有几分钟,婺源民歌传承者们仍在做最后的练习,要拿出最好状态迎接四海宾朋。他们所表演的《四季花开》是婺源本土名歌,原版为单声部演唱,此次展演版专门将之改编为了多声部合唱,进一步提升了层次和声势,烘热了现场氛围,也展现了婺源这座中国最美乡村的热情与自信。
深入交流传统音乐类非遗创新发展经验
前不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琵琶艺术(浦东派)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睿琳刚去新疆莎车参与了非遗展演活动,与当地的十二木卡姆传承人同台演奏,用音乐的方式呼应丝绸之路的文化脉络。这次来到民歌节,她很快注意到了节目单上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刀郎木卡姆)” ,并主动上前与表演者交流。“他们了解到我刚去过新疆都特别高兴。心理距离一下拉近,我们在候场区就即兴合奏了一首维吾尔族民歌。”演出之余,她还格外留心观察,寻求灵感,琢磨着解锁民族器乐演奏的更多可能。
展演评演结合是中国原生民歌节的一大特色。展演期间,各地传承人对歌合唱,以歌会友,互学互鉴,结下深厚情谊。评演环节,专家学者分析解读,妙语连珠,句句到位,打开鉴赏视野。“原生民歌可从两个方面来考量,一方面是通常以当地方言或民族语言演唱,另一方面是润腔。”点评的同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天彤以冀东民歌《捡棉花》为例,示范演唱了技术润腔中的嘟噜音、上挑下滑音等。如此生动而有知识性的民歌普及有机融于展演中,串珠成链,让线上线下观众都获得了视听与精神的双重享受。“民歌具有口头性和集体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即兴性和流变性、真实性和多功能性等特征,对于记录历史和传播文明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和关注原生民歌发展,要从认知其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着手,将其置于更高维度,才能理解其中深意。”张天彤表示。
演出研讨并重同样是活动的匠心之举。本次活动期间举办的专题研讨会,在持续聚焦原生民歌传承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设传统器乐保护开发的议题。传统音乐专家、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保护工作者齐聚,碰撞思想,全面梳理了传统音乐类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成果。“智慧的音符跃动十分有力。”参会者纷纷表示,中国原生民歌节搭建的平台,让好经验好做法流动起来,对共同应对原生民歌传承现实问题,推动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广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音乐是共通的语言,也是思想的载体。在岁月荡涤之下,在山水田野之间,在人民群众之中,原生民歌的传唱,透现的是中华文脉延续的生生不息。
本次中国原生民歌节创新举办了多场进社区、进乡村、进文化场馆展演活动。传承人与观众的零距离接触,更加直观展现了传统音乐类非遗之美,彰显了文化价值。
“一根弦竟能弹出这么多种音调!”巡演现场,许多观众专门拍摄了京族独弦琴的演奏视频,表示大为赞叹。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京族独弦琴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苏海珍以快闪、串烧的方式,将广西及其他地域民歌、红色歌曲和流行歌曲串联起来演奏,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关注和体验。“这一根弦里的千变万化要与现代人的文化需求相契合,才更有意义。”苏海珍说。
壮族嘹歌《谷禾连着芯》演出队伍由两位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徒弟构成。这四位年轻的徒弟还是青年教师,分别来自壮、侗、布依、汉族不同民族,有着共同的音乐专业和传承热忱,由此成立了音乐组合,致力于传唱广西各族原生民歌,以演出练队伍,以教学促传承。
作为活动承办地,江西精选了万年民歌、龙南客家山歌等原生民歌,围绕民歌展演,并通过在景区开展活动展演等形式,有机融入鄱阳渔鼓、婺源徽剧等非遗元素,“非遗+旅游”的思路使各个活动展演点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重要空间。
传承方式更加多元,传承群体年龄结构更加完整,传承者身份更加多样,此次活动正是原生民歌为人民喜爱,非遗保护成果为人民共享,文化传承为人民热衷的生动映照。
(图片由活动方提供)
延伸阅读:
- 艺术 | 大型民族管弦音乐会《永远的山丹丹》在中央歌剧院上演
- 《春天花会开》传达民族自信与力量 龚爽与傲日其愣成为绽放新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今日_全国热点资讯网(头条才是今日你关心的) » 艺术 | 唱响原生民歌 谱写时代华章——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