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女科学家联盟正式揭牌成立
3月26日,2023年江苏省女科学家联盟学术交流分享会在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举行。活动现场,江苏省女科学家联盟正式揭牌成立。据了解,江苏省妇联围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南京工业大学女科学家工作室,筹备成立了江苏省女科学家联盟,旨在打造专属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互动交流平台,助力科技强省战略,助推江苏高质量发展。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首批影像成果发布
3月28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首批影像成果,包括全球臭氧柱浓度监测图、全球二氧化氮柱浓度监测图、亮温监测图、海冰监测图、高光谱数据立方体图等数据图像,展现了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在温室气体探测、内陆水体水质定量遥感监测、地物精细分类、矿产资源调查等方面的重要应用成果。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揭晓
3月2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正式揭晓“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按时代早晚排序分别是: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陕西旬邑西头遗址、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首个防治结核病在线课程发布
今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主题是“你我共同努力,终结结核病流行”。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3月25日在北京举办主题为“健康传播助力终结结核病流行”研讨会。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赵雁林、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李玮等出席会议,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开发的全国首个《结核病防治媒体报道在线课程》在会上发布。
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即将举办
3月23日,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新闻发布会举行并对外发布,大会以“中国种业振兴 南繁硅谷崛起”为主题,将于4月1日至4日在三亚举办。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李家洋将受邀在大会开幕式作主旨发言。大会还将发布“第三批人民法院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中国气象局与北理工签署协议,共同推进科技攻关
3月27日,中国气象局与北京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气象雷达、卫星气象、气候评估等领域联合开展研究和技术攻关,充分发挥科技、应用、人才、资源、信息、平台等优势,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促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见证签署仪式,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陈振林和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协议,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出席。
国内首个“政产学研金”模式飞地孵化器投用
日前,天津滨海高新区、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天津市海河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河基金)、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韦尔股份)、上海韦豪创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韦豪创芯)五方共同发起设立的海河清韦创芯(滨海高新区)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这也是全国首个“政产学研金”模式的飞地孵化器。
科技部启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项部署工作
当前,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新的前沿,并已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实效,未来五年有望成为突破性发展的关键窗口期。记者27日从科技部获悉,为贯彻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结合人工智能前沿发展趋势,近期,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启动了AI for Science专项部署工作。
我国研制量子参量放大器交付使用
27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本源量子”)已成功研制出阻抗匹配量子参量放大器并交付使用。量子芯片读取保真度和信噪比是量子计算机实用化的关键指标之一。量子参量放大器等效噪声温度逼近量子极限噪声水平,能够有效提高信号读取保真度和信噪比,是研制实用化量子计算机不可或缺的核心器件之一。
日本首台国产量子计算机正式投入使用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研发的日本首台国产量子计算机3月27日正式投入使用,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可通过云端利用这台量子计算机。据日本共同社等媒体27日报道,与美国谷歌和IBM公司采用的技术一样,日本首台国产量子计算机也是使用在极低温下电阻为零的超导回路,制备用于计算的信息基本单位——量子比特。该量子计算机的量子比特数为64个,IBM公司2021年在日本推出了27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
中国科大实现基于碳化硅的高压原位磁探测
我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碳化硅色心高压量子精密测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许金时、王俊峰等人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所高压团队刘晓迪研究员等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碳化硅中硅空位色心的高压原位磁探测,该技术在高压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具有重要意义。3月23日研究成果以“Magnetic detection under high pressures using designed silicon vacancy centres in silicon carbide” 为题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材料》上。
韦布望远镜在地球大小系外行星上未探测到大气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天文学论文称,根据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观测结果,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TRAPPIST-1b上未发现大气的迹象。该论文介绍,研究人员利用哈勃望远镜和斯皮策空间望远镜,通过投射光谱技术观测了TRAPPIST-1系统内的所有行星,但并未探测到任何大气特征。TRAPPIST-1b是距离该系统的M型矮星最近的行星,接收的辐射是地球从太阳接收辐射的4倍。这种相对较大幅度的恒星加热表明,TRAPPIST-1b的热发射也许是可测量的,而这或能用来了解该行星的大气。
寻找外星生命答案可能在太空尘埃
日本科学家建议将地球以外生命的搜索工作扩大到对太空尘埃的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国际天体生物学杂志》上的论文提出,太空尘埃中可能蕴藏着地外生命的迹象。东京大学天体生物学家户谷友则指出,研究数百万英里外的系外行星是一个挑战,所以研究对象可反其道而行之,即改为已经落在地球上的太空尘埃。这样的尘埃可在两极周围的冰原中找到,或者可能在大气中找到。
新技术“转导”不同量子信息模式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刊文指出,他们利用铷原子,让量子信息在不同技术之间转换,新方法能将量子信息从量子计算机使用的格式转换为量子通信所需格式,对量子计算、通信和网络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北大研究揭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可减少资源消耗
当前的农业生产布局究竟是不是最优?如何通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动资源节约、环境改善和农民增收协同发展?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解伟研究员日前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与合作者在《自然》发表题为《农业生产优化布局有望促进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研究论文,揭示在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有望减少我国农业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迄今最详鼠脑细胞类型图生成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25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绘制出了迄今最详细小鼠大脑细胞图谱,囊括5200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将帮助科学家进一步揭示哺乳动物大脑如何进化,某些神经疾病为何出现问题,以及靶向正确的目标细胞,从而治疗各种疾病。
科学家发现水稻稻瘟病抗性关键基因
从浙江省农科院获悉,该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瞿绍洪研究员团队鉴定出一个水稻稻瘟病抗性关键基因OsBDR1。解析研究发现,该基因能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PK3形成分子模块,调控茉莉酸抗病激素以及萜烯类植保素的生物合成,进而调控水稻稻瘟病抗性。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
2022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公布
3月28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颁奖仪式在成都举行。会上公布了2022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和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名单。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琪和西南石油大学教授赵金洲获得2022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5人获得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4名外籍专家获得四川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64项成果获得奖励;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等14人获得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毓芳逝世
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毓芳先生于2023年3月27日在郑州病逝,享年80岁。李毓芳先生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尤其致力于秦汉都城、帝陵等秦汉王朝核心遗存的考古发掘研究,参与了秦咸阳宫3号建筑、杨家湾大墓、马泉汉墓、唐青龙寺遗址考古、秦汉栎阳城遗址考古、汉宣帝杜陵考古、汉长安城遗址考古等重要城址、建筑、墓葬的考古发掘。在汉长安城遗址考古工作期间参与或主持了未央宫遗址、东市和西市遗址、长乐宫遗址、北宫遗址、建章宫遗址等考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其中“陕西汉长安城陶俑官窑遗址”发掘1991年入选首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国人工智能学科主要奠基人涂序彦逝世
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著名科学家、人工智能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三、五、六、七、八届常务理事、六十周年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第二和第三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涂序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1日0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今日_全国热点资讯网(头条才是今日你关心的) » 学术头条:江苏省女科学家联盟正式揭牌成立,“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