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今日_全国热点资讯网(头条才是今日你关心的)

今日热点头条资讯
头条才是今日你关心的
首页 > 财经

你经常「后悔」吗?

1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王智远同学 来源|王智远(ID:Z201440)

做决策时,我们常常面临选择。

有时做了决策后,会后悔,有时在没有选择时,会后悔。我曾经听到一些朋友分享了他们的经历:

夏天来了,在购物中心看中了A/B两件衣服,价格相同,觉得A款比B款更好看,由于预算有限只能选择购买一件,最后选择了A款。然而,回到家后,一直觉得B款更好,后悔没有选择B款。

在公司被邀请参加一个重要工作项目,担心自己能否胜任和项目的风险,最终选择了放弃。可是,隔壁那位能力还不如自己的小王,接手并取得巨大成功和认可,总感觉自己错过一个机会。

和朋友发生争吵,由于情绪激动,我说出一些伤害对方的话。事后冷静下来,意识到冲动言辞可能伤害到对方,内心非常愧疚。自那以后,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谨慎对待。

后悔似乎是人类普遍面临的情绪,它存在两种对立面。既可以激励人们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也有可能令人长期陷入消极的状态中。如果你常伴有后悔带来的纠结感,不妨采用以下三种后悔药。

谈论方法论前,有必要重新审视下后悔(Regret)。

大家眼中的后悔是,回顾过去,觉得自己可以做的更好,而没有做好,或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做出的选择感到懊悔、遗憾惋惜。

此类人群内心隐藏着两种想法:

我不满意已经做出的行为带来的结果,要么是,如果我当时改变做法(想法),就能获得比现在更好另一种结果。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反现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简单讲,我们会在脑中构建一个假设的结果后,对发生的事情进行否定,然后拿两者进行比较。如果假设结果比现实好,就会感觉现实更差;如果假设结果比现实差,我们会感觉现实更好。

但是,这种标准并不公平。

人们喜欢把事情幻想的过于美好,以导致无法客观地分析另一种可能的风险和困难,所以,才造成这种结果发生,从而陷入后悔的负面情绪中。

那么,后悔过程什么样呢?

最开始由负面情绪或消极事件触发,当某件事情“差点”(near miss)或“几乎”要发生,我们可能会引发对潜在替代结果的猜测。

例如,与误机两个小时相比,误机两分钟可能让我们更加痛苦。

其次,当消极结果超出个人预期,“要是...就好了”这种措辞就会出现,毕竟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不符,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反思。为什么负面情绪、差点、和意向不到的结果会引发反事实思维呢?

因为这种情况下,反事实更有利于指导未来的行为。

当我们感觉不好,通常代表对这种情况给予关注,假设反思有助于解决某个问题,就可能对未来做出更好的应对准备。然而,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在反事实中存在两种思维方式。

其一,上行反事实思维。

这类人更喜欢基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反思,探讨如果过去的情况或事件发展得更好、更顺利,可能会发生什么不同的结果;喜欢用“如果....会怎么样”或“如果……不发生会怎样?”设想事情。

如果早一点踩刹车,就不会被扣分。面对两份offer,如果我不去小公司,肯定比现在过得要好。要是把握住当年自媒体红利机会,现在肯定发展的不错。

其二,下行反事实思维。

这类人,更喜欢探讨如果过去的情况或事件发展得更糟、更不顺利,可能会发生什么不同的结果。喜欢用“如果...可能怎么样”想事情。

如果我没有去那个地方,事故就不会发生了吗?如果我选择了不同的行程,事故会有不同的结果吗?如果我买了那只股票,现在我可能已经赚了很多钱。

两者并非孤立存在,特征上是循环渐进的过程,下行反事实的思维并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并且过于关注过去的问题,会让你持续后悔、自责。

你本次考试得80分,个人原本可以得”90分“的想法会让80分看起来更糟糕(上行反事思维);另一面,想着本可能会得70分,而不是80分的人(下行反事思维),会觉得80分很满意。

任何事情,都存在两面。

下行反事实思维(审视以前发生的事),可能成为改善现状的动力,当相信可以通过掌握某些因素,改变结果,反而会让你更加认真对待,并增加事情控制感。

上行反事实思维比较重(过度关注未来)常常造成行动障碍。用心理学中的损失厌恶现象(Loss Aversion)来形容,更为贴切。

不少实验分析过此类情况:

如果结果让人不满,当可以选择做或不做,短期内,做比不做产生的后悔更强烈。后来,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对1000人进行电话调查,让大家回忆人生最后悔的事,结果,75%的人在人生中,最大的后悔是“不做的后悔”。

也就是,如果时间拉长,你会为“没有做什么”而后悔,这被总结为“做-不做定律”与时间后悔模型(Regret Theory)。

两种当中会发现,过于下行反事实思维的人(审视以前发生的事)和前者有明显相似之处,优柔寡断,会思考值不值得做,行动还是不行动。上行反事实思维的人(过度关注未来)决策后,为没有选择最优而遗憾。

你是哪种情况?

与我而言,经常因为计划过于周密浪费掉大部分“行动时间”,一些朋友常因吃过已经发生事情的亏,不敢尝试。怎么有效避免呢?

其一,后悔认知重建。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任何固定含义。所谓事情的意义,取决于自己的看法,只有亲自赋予其认知框架的内容,才有意义,不幸的是,人们总处在某些固定思考框架中看问题。

你说车辆故障是件坏事,对汽车修理老板而言,是种好事,他们可以做更多生意,赚取维修费用,给员工谋取更多福利。

重建也叫重新构思问题(Reframe the Problem),从不同角度看待当前情况,基本理念是,当打破固定框架的思考方式后,意义、思维、行动也就随之变化。

很多人把它理解到“换位思考”当中,并不是这样,应该称作“多镜头思考”。后悔范围内,重构有套完善模型,我把它分成三步:

首先,觉察情绪。

确认后悔的事情,用备忘录把它写出来,包括感受或懊恼;识别为什么这些场景,会引发情绪或反事实思维出现,它属于“上行”,还是“下行”;给这件事做个初步诊断,为什么会让你思虑过重,关键在哪里,会带来哪些损失。

比如:

我身边一位大厂的朋友说,最近晚上经常失眠,现在35岁的年龄,工作半上不下,不是管理者,做着营销岗没有竞争壁垒,每天KPI很重又担心被淘汰掉,淘汰后还不知道下一步做什么。

这是典型“上行反事实”后悔模型。

另一种与之相对,他们认为离职太可怕,自己找不到机会,会变得很糟糕,这就是典型的下行反事实,他们站在别人的困境上看自己;但是,你都没有尝试改变过,有何尝知道自己不行呢?能觉知到什么造成后悔出现、就是很好的开端。

其次,情景评价。

什么意思呢?再度评价是一次全新重组,是敞开心扉接受新想法的过程,这一阶段要求你中立、或找一个比较积极的立场。

需要通过重新评估和审视当前情景,以找出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或错误,并采取更客观和现实的态度,重新解释情景,以摆正看法和情绪反应。

我收到很多是关于「选择」和「遗憾」的私信,比如,喜欢的女神/男神想表白,又害怕被拒绝,人们因为这种被动选择带来的遗憾,后悔太常见。

这背后源于,我们面临的生活是由各种复杂的、不一致的、不熟悉的情况所组成,是一种模糊情景(ambiguous situation),不是计算题,没有公式可以计算得失。

你觉得工作没有壁垒,是个人偏见还是客观事实?它和KPI能否完成是否有直接关系?这些想法,公司有同事面临同样问题被淘汰过?还是被市场环境所影响?到底基于哪些信息考虑的?

模糊情景下,所有选择都是「薛定谔的改变」,事情发生变化前,永远不知道变化是好事坏,而我们能做的,让自己从事情中「抽丝剥茧」,能在后悔情景中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改进地方。

同样要切记住,哪些是你能控制的,哪些是你控制不了必须接受的。

再者,接纳替代。

能控制的代表安全感范围,不能控制则需要接纳,这种接纳的想法构成,实则对下行反事实思维(以前发生的事)的一种审视,是需要付出具体行动支撑。

起初会感觉很弱,但随着练习,一种舒适感,安全感也会产生。

你在工作中因疏忽大意犯下一个严重错误,导致项目失败,失去信心,可能会感到极度自责。要接纳的是,错误是我犯的,这是事实,不否认、不逃避职责,不要狡辩。

替代什么呢?

接纳基础上,采用积极健康的方式,替代负面思维和行为。毕竟,任何问题都由两个问题组成,其一情绪,其二则是实际问题,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处理情绪。

觉察情绪、情景评价、接纳替代,三步是“后悔本身”思想分析的必要条件,我经常使用,试试看。不过,有了它们不能解决你对过去的事情,或未发生的事情持续关注的情况,怎么办呢?

其二,调整预期值

标准理论(Norm theory)认为,把当前情况和某一标准比较,这一标准可以是先确定的,也可以是事后重建的;而上行反事实思维,则是事后构建“未发生、未采取行动的”的范式。

你想想看:

红绿灯面前,我本来要踩刹车的,结果踩晚了一分钟,所以扣了分;要是我在五一假期里,每天运动半小时,也不至于每逢佳节胖十斤。这两种假设命题里,前提“我要是踩刹车,每天运动”,它们并没有发生,是事后加上去的。

面对它们,首先要用减法式思考。之所以要减,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用当下行为来评估,不可能改变过去,并活在对未来的预测中。

你想想看:

决定要吃什么饭?跟谁一起?上班打车还是坐地铁?PPT下午做还是明天做?明天做的后果是什么?做地铁会不会迟到?打车堵车吗?

这种结果的反复思考不断强化,本质上是对行为达不到预期的提前认识。所以,它是一种纠错机制,但我们使用泛化了,变成我还没做,做成什么样都不知道,就开始幻想,才导致一遍痛苦,一遍继续埋下痛苦的种子。

其次,降低期望。在后悔中,上行反事实思维往往代表着更好结果的期待,这种情况导致对现实的过度理想化、和对可能性过于乐观的估计。

如同:

一名学生,正在申请高级大学,但他的GPA和标准考试并不理想,高期望的期待会面临非常失望和沮丧,如果从低期望角度看,自己可能不符合实际情况,但降低维度,兴许有更好的选择。

我在工作中,也经常遇到。

很多TOB销售为实现业绩,拿到客户需求后,会把各种SaaS产品短期没有的功能写标住上去。最后客户买单后发现,很多功能没有,导致产品使用率低,虽然这种情况你并不会感到后悔,但却让公司信誉受到影响。

另外,实习生面前也是。

他们拿到领导的一份任务后,迫于刚进入职场,或想做好的决心,把细节和各方面都想的很到位,可结果呢?交差后发现多半工作属于「无用功」,因为,在一开始可能对领导的意图,就理解错了,后面整个细节再好也没用。

诚然,面对上行反事实带来的后悔,最佳办法是,行动。

要小步迭代的行动,而不是颅内反复演练,在细节上雕花。这种办法,也能让那个自己避开短期最优选择,和长期没做某事而后悔的尴尬境遇。

其三,自我语言的实现

与加法不同,减法式反事实思维,常常让人因为某些事情而感到内疚,导致难以从过去的情景中走出。

我曾经带过一名实习生,他非常听话,工作也很卖力,态度很好,但稍微有点马虎。他的问题在过于关注自己做事马虎这一点,总是认为自己可以更加细心,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态度。然而,正因为过于关注细节,他有时会过度沉浸在细节中,忽略整体的部分。

还有一类人群,当犯错接受惩罚后,下次再安排相同的事情,他们连开始的勇气都没有了。

记得小时候上学,老师为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会安排大家拿着资料上台领读或分享。不过,有些学生因表现不好而被同学嘲笑,导致他们再也不敢上台,甚至在工作后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有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将事情真实结果,和以及发生的结果,进行假设对比,再基于未来考虑,往往比上行反事实更痛苦。毕竟他们怕再次出错,或因错误带来的责任无法弥补,不敢迈出。

这种思维的人,该怎么办呢?

最底层是要改变「我不行」的那种思维,从自我语言实现入手。此概念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于1965年在著作《期望的心理学》中首次提出。

简单讲,当人们对某些事形成期望,或锚定,这些期望会一直影响影响人的行为和表现,从而促进你按照期望的方向行动,以实现预言。值得注意在于,这种期望感不能调太高。

比如:

一名内容创作者,社交媒体看到很多百万级短视频UP主,获得的赞赏和荣誉,自己也想拥有。当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挫败感就会很强。

关键就在,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冰山上面一小部分,而无法意识到冰山下面隐藏的巨大付出和困难,往往这部分,会让你变得更搞糟。

唯一迭代的办法是,除了解真实情况、设计合理目标外,更重要在于不要过度比较,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并且不断以积极的自我语言激励,告诉自己慢慢来,比较快,以促进心态的养成。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我语言实现可以解决三个问题。

首先,内部冲突;一个人由于过去的事情,会在期待的结果和现实之间产生冲突情绪,导致自我语言无法正向循环。

其次,自我确认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解决情绪和行为的反应,让语言产生积极循环,从而理解情感、做事态度、期望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产生正确的信念。

最后,统一内外认知;当你面临挑战或困难时,内心能够说出"我可以做到"或"我很有信心",这种更深层次的自我调节,更容易激发潜能。

总结而言:

后悔,有很多种类。

把时间轴拉长之后,在做和不做之间,不做必定后悔。行动之前,需要关注的是如何不纠结于已经发生的事情,并避免制定那些无法达到的目标。

同样,过去无法改变,未来可以塑造,现在才是掌握机会最佳时刻,不要后悔,大胆去做。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同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今日_全国热点资讯网(头条才是今日你关心的) » 你经常「后悔」吗?

分享到:更多 ()
来源:王智远 编辑:产经资讯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